研討會緣起
原住民族沒有文字,族群知識的傳承倚賴代代生活實踐累積之經驗與口述相傳,時至今日,各族的傳統智慧更在現代教育體系下逐漸流失。為了保存與族群生存息息相關的知識及文化,原住民各族耆老往往是知識的提供者,協助將記憶中的語言、文化等所有知識記錄下來,以便能將這些知識加以傳承延續。近年來,由於原住民族自身意識的提升,原住民族知識的傳承及教育亦逐漸受到重視,原住民耆老也成為在知識傳承中,實際授課或協助教學的教師。
去年甫逝世的鄒族長老鄭政宗(pasu’e tiaki’ana),生於日治末期,經歷時勢造成之政經與文化生活劇烈轉折,包括二二八事件及白色恐怖、基督宗教傳入與文化激烈衝突、戒嚴政治下之政治、經濟、文化之本土化與原住民族自覺自治運動,就其生平所經歷事蹟觀之,其對鄒族主體性之堅持與鄒族文化之保存、傳承與發揚貢獻卓著且足堪為楷模,不單是鄒族也是原住民當中非常傑出的部落耆老。身為鄒族特富野大社之當代部落知識分子,集傳統與現代知識於一身,終其一生,幾乎獻身參與了每一個鄒族現代化轉型過程中關鍵性的鄒族主體性建構運動,僅舉數例便可窺知,自1960年代開始,從基督宗教傳入之鄒族化(天主教之本色化),即宗教禮拜儀式與聖歌鄒族化,並與德籍神父天主教聖言會溫安東以及長老教會、真耶穌教會合作,共同翻譯聖經為鄒語;又如長期參與鄒族mayasvi祭典儀式祝詞之採集語族語紀錄、編輯成電子檔與實體出版、祭典參與領唱tu’e頌詞;成功重建鄭氏族祭屋(emoo no peisia),家族重新參與收穫祭homeyaya與mayasvi儀式;參與鄒語工作室創設,主導自發性鄒語教材、九階族語教材之編寫,參與主持鄒語辭典編撰、鄒語認證考試;鄒族社會互助金融體系建構(儲蓄互助社)與阿里山合作農產與共同運銷;鄒是會議及鄒族議會籌備乃至鄒族文藝基金會創設發展;鄒族kuba部落大學創設(首任校長)與課程設計、開班授課等等,無一不是擔任核心角色,且始終立足於並極力維護鄒族主體性,這些對鄒族新生代之傳統語言文化學習發揮了先覺與啟蒙者之角色,對照同時代環境裡充斥著汲汲於引進與學習現代化知識,卻以揚棄與漠視傳統知識作為代價者之流,更加凸顯其努力之彌足珍貴。
鄭長老精熟於鄒族語言文化,了解其特殊與珍貴,儘管對鄒族文化不斷遭受主流文化之衝擊深感憂心,在堅持主體性同時,卻未排斥異己,不但對主流優質文化抱持開放與積極學習之態度,如為學習編籑族語教材與字典,十餘年前以五十八歲之齡,學會操作電腦與文書處理,而對來訪之主流社會的產官學界專家學者或學生更是樂於分享豐富之鄒族文化知識,期待友人能有助益於鄒族文化之傳揚,其中尤以鄒族語言與傳統儀式及其與基督宗教之調和智慧為主,多年來鄭長老已經成為許多來自國內外進行「鄒族學」研究之學者的共同友人,甚至有如部落之指導教授,通過這樣的關係,鄭長老的鄒族智慧無私地分享,造就無數主流知識、學位論文、研究報告、教材、字典、聖經等等之產出。
其實,臺灣原住民各族中,都有像鄭政宗長老一樣為傳承文化而努力的耆老,他們為了族群文化的存續長期付出,有時甚至為了協助學術研究而貢獻自身寶貴的知識及時間,可謂部落知識的實踐者、守護者、分享者及傳承者,同時亦是傳統與現代、原住民族知識與學術的中介者。然而在學術生產體系中,原住民耆老作為關鍵的角色卻往往被忽略,未獲應有之尊重及回饋。我們本持對部落知識及保存者的尊重,預計於鄭長老逝世週年之際,舉辦「向mameoi部落耆老致敬-傳統知識的實踐與生產者暨鄒族鄭政宗長老紀念學術研討會」(tohpʉngi ‘o nia pasu’e tiaki’ana ho mamameoito: yu’eteyunu ho eoveia na hia tatontone ho yupa einu ta cou a’toana.),廣邀各界書寫耆老對原住民族知識建構之貢獻,一方面藉以追思鄭長老一生的貢獻,另一方面則希望以鄭長老的貢獻作為起點,發掘、探討並彰顯原住民耆老在原住民族知識傳承與教育上的努力。同時亦希望藉由舉辦此一研討會,喚起學界重視原住民耆老長期的付出,未來更得以在學術研究中建立與原住民耆老合作研究之通則性作法,以尊重原住民耆老在學術研究中的貢獻及地位。